翻手為刀劍覆手為茶具
  2009年開始,李永開和龔劍,這兩個四川男人,因為遵循古法,鑄造古代名劍而揚名收藏界。時隔5年,如今他們嘗試著將古民藝用於現代生活,尋找傳承新路。
  8月,央視紀錄頻道《新傳承》攝製組將到成都拍攝他們“用古代技藝製作現代生活器物”的故事。而他們古法鑄劍的故事也被記錄在央視拍攝的6集紀錄片《漢》中,近期即將播出。
  □本報記者 朱雪黎
  不停“試錯”
  因古法鑄劍精通古民藝
  【鏡頭】7月5日,成都寬窄巷子一棟小樓里,推開一扇厚重木門,10餘把古代名刀劍的複製品便陳列眼前:金剛杵法劍、唐金銀平脫橫刀、漢環首刀、永樂劍……“2009年開始,我們手工複製了17把。”龔劍說,這些名刀劍的真身,如今大多散存在國外各大博物館。
  為何會想到複製古刀劍?李永開和龔劍笑言是被“古裝劇氣的”:清代的大片刀穿越到漢代;唐朝的程咬金拿著宋代的宣花斧;青龍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這4個古代用於墓葬,代表方位的神獸,也經常出現在俠客們的刀劍紋飾中。
  然而,真要動手古法鑄劍,對李永開和龔劍來說也非易事。他倆一個學習繪畫10餘年,從事設計工作;一個學的是自動化儀器儀錶,後來做古董生意。“我們只能從史載資料中學習。”但幾番搜尋下來,他們非常失望。“中國古書文字精煉、抽象、高度概括,不長於記載具體方法。”而戰國漆鞘鐵劍、漢環首刀、唐金銀平脫橫刀……這些頂級刀劍的原物,大多早已流失海外。於是,兩人開始全球各地搜羅資料。
  唐代一把金銀平脫橫刀,現被保存在日本正倉院博物館。“此刀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一把使用唐代金銀平脫技術的刀劍。”龔劍告訴記者,金銀平脫技術已於唐代晚期失傳,他們只在一些唐代銅鏡上看到過此古技法。為了複原這一工藝,他們通過日本書商,花費近3萬元人民幣,買回日本正倉院1952年至2012年間出版的有關此刀的所有書籍。
  接下來,對照圖片和文字描述,不停“試錯”。據載,金銀平脫工藝,是採用金、銀薄片,刻製成各種紋樣,用膠漆粘貼,然後髹漆數重,後細加研磨,使金銀片紋脫露出。“複製中,最難控制的是金箔的厚度,厚一絲不能與刀鞘緊密貼合,薄一絲刻畫圖案又會導致金箔破損。”龔劍已經記不清做了多少報廢品才複製成功一把金銀平脫橫刀。
  “古代技藝其實並不複雜,難就難在願意費時費工,堅持純手工實踐。”鍛造、淬火、研磨、鑄模、金屬雕刻、錯金銀、髤漆、木工、製革、寶石鑲嵌……到2012年,他們摸索出鑄造刀劍的一整套傳統技藝。
  尋找關聯
  讓古民藝走近現代生活
  【鏡頭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,掌握各種鑄造刀劍的古技藝後,李永開和龔劍有些失落:古代刀劍離現代人的生活太遠了。如何讓古民藝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?2012年至今,兩人開始嘗試將古民藝用於製作現代日常器物。
  鐵質茶壺,是龔劍想到的第一個關聯物。“鐵質茶壺,在中國宋代時流傳到日本,如今日本依然流行,造型也可以借鑒。”依葫蘆畫瓢做了幾隻後,他們很快發現問題,“太日本風了,沒有中國古代特色。”龔劍認為,日本的茶器稍顯拘謹,不夠大氣。此外,他們買到的鐵,不再是古代木炭冶煉的鐵,而是工業鐵,擔心有可能存在安全隱患。
  於是,他們放棄鐵質選擇銀質。龔劍說:“中國古代對茶器材質的排名就是‘金銀陶鐵’。”如今,他們的銀壺,把柄不再是日式的弓形,而是中國傳統的如意符號。提柄的弧度如何使用起來最舒適,也是他們一點一點試出來的。
  漆器也是他們新傳承的載體之一。犀皮漆工藝,相傳最早產生於戰國時期,近代已失傳。鑄劍漆劍鞘時,龔劍曾從明代的漆工名匠黃成編著的漆器專著《髹飾錄》中,瞭解到這種技法。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曾研究考證認為,製作犀皮必須先用調色漆灰堆出一顆顆或者一條條高起的地子,那是“底”;在底上再刷不同顏色的漆,刷到一定的厚度,那是“中”和“面”了;乾透了再磨平拋光,光滑的錶面於是浮現細密和多層次的色漆斑紋。“這項工藝需要反覆漆十幾次,才能成形。”龔劍將這一工藝用在竹胎上製作毛筆桿、臂擱、筆架山、筆筒等文房用具。如今,他還在嘗試依據此工藝,在木胎上製作浴室台盆、大畫案等。“犀皮漆製成的硯盒、筆筒、筆桿、花瓶、扇柄等,雅緻耐看,古時就是貢品。”龔劍說,漆器在中國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,不但美觀,還防水、防火、防酸鹼,十分實用。
  如今,他們還嘗試著將古代鐵雕、錯金銀、鎏金、治玉等工藝用於製作皮帶扣、香拖、茶刀等生活器物,經常在朋友圈裡試售。
  圖文傳播
  希望更多人重拾傳統技藝
  【鏡頭】龔劍和李永開即將開始一個新計劃:將複製古劍過程中統計的數據、繪製的圖樣都整理出來,出套叢書,將那些即將失傳的傳統工藝文本化,以免它們消逝。
  “未來,也許有人也會和我們一樣,願意去重拾傳統技藝。”龔劍希望通過他們的努力,他人可以少走彎路,將有限的精力用到更多亟須搶救複原的傳統文化領域。
  整理出書、圖文註釋,這一可行性,源自近乎苛刻的複原過程。“我們複原一把劍,最終都會產生20餘張矢量圖。”其中包括劍身的平面圖、立面圖、剖面圖,分拆後各種零件的平面圖、立面圖、剖面圖。
  在他們複製的刀劍中,永樂劍是最得意之作。永樂劍原為明永樂皇帝御賜西藏帕莫竹巴家族之物,目前唯一一把保存在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。
  龔劍說,這把劍的資料國內基本沒有。兩人從英國利茲皇家軍械博物館用600英鎊購得原物的清晰照片後,放大繪圖,研究劍身的線條和陰影,僅畫圖就耗時半年有餘。
  最終,他們繪製近百張圖紙,成功複製了3把。其中1把還被中國藏族文化博物館永久收藏。
  如今,他們的工作室已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、倫敦利茲博物館、成都博物院等多家博物館展開合作,修複、複製館藏文物和文創產品開發。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帶領更多現代人沉下心來,重拾傳統文化。
  犀皮漆小碗。
 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
  (原標題:古民藝·新傳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47lulj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